云朵煮茶记
No.04

你为何被困在无用的游戏中?

思考感悟思考随笔AI润色

为什么我们这一代人越努力越焦虑?
为什么拼命学习的人,最后反而最容易陷入迷茫?

今天,我意外听到一句看似平常的感叹,也许正是问题的答案:

“毕竟考得再怎么高也是按人数录取的,工作岗位你再怎么卷都只有那几个。”

第一眼看,这话没错。它描述了一种存量博弈的现实。
但按经济学的逻辑,价值的总量从不恒定——
只要有人在创造,世界的蛋糕就会变大。
可我们却被困在一场“零和的幻觉”中,为同一块蛋糕反复厮杀。

如果每个人都在真正地创造价值,世界这个“总蛋糕”会不断变大。
那为什么我们仍然“无法分配”,以至于陷入内卷?

我推导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结论:

内卷的本质,不是因为蛋糕无法做大。
而是因为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,从一开始就被引导进了一场“假”的游戏。


一、赛道分岔:你在玩游戏A,而精英在玩游戏B

在这个社会中,同时存在着两套截然不同的游戏。

游戏A:无用的筛选赛道(教育游戏)

  • 玩家:绝大多数普通人
  • 规则:极其明确,通过考试、刷分来竞争排名
  • 奖品:一个也许能通往下一关的入场券(文凭)

游戏B:有用的价值赛道(现实游戏)

  • 玩家:少数精英
  • 规则:极其模糊,通过链接资源、承担风险、定义问题、创造价值来竞争
  • 奖品:真实的财富、地位,以及制定规则的权力

我们的最大困境,是误以为游戏A就是整个世界。


二、游戏A的设计:为什么它必须无用

教育与价值创造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。
但更残酷的推论是:这种脱节并非偶然的“缺陷”,
而是游戏A得以成立的核心设计特性

为什么?

因为游戏A的底层逻辑只有两个目标:筛选稳定

  • 筛选(公平性):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,总要有一种看似公正的分配方式。
    使用“分数”作为指标,是成本最低、最透明、最容易维持社会秩序的方法。

  • 稳定(可管理性):游戏A是一个巨大的社会泄压阀和精力吸收器。

这正是关键所在:

游戏A必须无用,它才能公平。
一旦它变得有用,就会立刻不公平。

因为那些“有用”的资源——创造力、领导力、项目经验——
从一开始就被游戏B的玩家所垄断。
只有刷分这项技能,是理论上对所有人开放的。

于是,系统为了维持稳定与表面的公平,
设计出这套与真实价值相隔离的机制。

它成功地把全社会九成最聪明、最努力的大脑,引导进一个无用的角斗场。
分数成为最廉价、最可控的社会货币
它筛选的从来不是创造力,而是服从度。
最终,一代人的精力被“指标”高效地消耗掉了。


三、“赢家”的诅咒与“玩家”的特权

当一个系统的规则精密到自洽,它就会自然地产生赢家和出局者。
更讽刺的是,在这场游戏中,连赢家也逃不出它的诅咒。

游戏A的赢家,往往是游戏B的输家。
他们成为“做题家之王”,在无用的赛道上取得了巨大成功。
他们精通寻找标准答案、服从规则、规避风险。

这是一种几乎无法自救的诅咒。

当他们带着“满级神装”进入真实世界时,
才发现规则完全相反。
游戏B需要的,是定义问题、打破规则、承担风险。
他们花了十八年点亮的“技能树”,在现实世界里几乎全部失效。

而游戏B的玩家,从不在意游戏A的输赢。
他们从小就在“有用”的赛道上训练:
在父母的公司实习,拿家里的钱试错项目,在酒会上建立人脉。
文凭对他们而言,只是一种社交装饰。

阶级固化的真相,不在于精英让孩子赢得游戏A,
而在于精英从一开始就让孩子进入了另一套游戏B。


四、我们的出路:清醒地玩游戏A,疯狂地练游戏B

我们该怎么办?

这篇文章的目的不是制造绝望,而是揭示规则。
看穿游戏规则,是成为真正玩家的第一步。

我们被迫出生在游戏A的服务器,无法“删号”或“转服”。
但我们可以成为清醒的参与者

  • 认清游戏A的本质:它只是一个资格考试,拿到入场券即可。
  • 最小化投入:以“及格线思维”玩游戏A,不再为虚拟货币燃尽灵魂。
  • 全力投入游戏B:把时间和热情投入到“价值创造”的训练中。

什么是游戏B的训练?——创造真实价值。
写一个开源项目。
写一篇能引发思考的文章。
举办一场黑客松。
开发一款AI学习工具。

“清醒地玩”与“疯狂地练”,不是功利的策略,而是一种精神独立。
真正的自由,不是逃出系统,而是看透系统后仍能创造价值。

教育改革若不触及资源分配的根本,
就只能在游戏A的框架内改动形式——筛选的本质不会改变。

但当我们看清规则,也就重新拿回了选择的权力。

世界的设计庞大而冷漠,
但自我觉醒的玩家,才是系统中唯一的变量。

内容许可

本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,共享时请注明出处并使用相同协议。

查看 CC BY-SA 4.0 详情 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