云朵煮茶记
No.03

JIT-on-Demand:AI时代的学习革命

思考感悟思考随笔AI润色

教育正在输掉一场“和时代的竞赛”

教育系统,本该是社会的预演系统——它训练人去适应未来的社会形态。 但现实是,它仍停留在工业时代的模板中。

一直以来,我们的学校仍在模拟一个“标准化生产”的世界: 学生被训练成稳定、可替代、能执行指令的个体。 考试、作业、成绩单——这些是流水线的控制面板。

而AI时代彻底改变了这一切。 机器正接管“记忆”和“计算”的职能,人类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生产力。 未来十到二十年,大量物质与信息生产将由智能系统完成。 教育如果不变,不是落后——而是错位。

AI 时代的孩子们,若仍被迫背诵、应试,他们长大后只会发现: 自己被训练得非常努力,却没有被训练成有用的人

他们会焦虑、空虚、迷失。 因为他们被教育去“记住世界”, 而这个世界,早已在被AI“重新生成”。


大脑不应该是硬盘,应该是CPU

我把自己长期的学习经验,以及对身边优秀的人学习方式的了解,抽象为一种新的认知模型——JIT-on-Demand 模型(即时-按需学习), 是一种彻底颠覆传统学习方式的认知模型。

它的核心理念是:

“让大脑轻资产化,把存储交给云端,把专注留给当下。”

也就是说, 别再把大脑当作硬盘,去死记知识、囤积概念; 要把大脑当作CPU,在需要的那一刻, 即时调用、整合、判断、执行。

在过去,我们为了“以防万一”(Just-in-Case)去学习, 今天,我们为了“恰到好处”(Just-in-Time)而学习。 AI和搜索引擎就是我们的“外脑”。 真正的竞争力,不在于“你记得多少”, 而在于“你能多快地调动并创造新的结构”。


JIT 与 Demand 缺一不可

JIT(即时) 意味着学习只在问题真正出现时发生。 Demand(按需) 意味着学习由目标驱动,而非随机探索。

没有“即时”,学习就会被动、空转; 没有“按需”,学习就会盲目、无根。

这两者结合后,学习从“被迫输入”变成“主动生成”。 AI 是你的外脑,但你仍是主脑。 学习不再是预存知识,而是实时思考 + 动态整合 + 创造新意的过程。


项目是最强的JIT训练场

项目式学习,是 JIT-on-Demand 模式的核心舞台。

在一个真实项目中,你会被迫“即时学习”:

  • 写代码时卡住,你就去学算法;
  • 想拍短片,你就去研究构图与节奏;
  • 想设计产品,你必须理解用户心理与美学逻辑。

问题逼着你去学,需求拉着你往前。 你不是为了学而做,而是为了做而学。 这就是“即时-按需”学习的本质。


JIT的核心:重走前人的路,踩在巨人的肩膀上

JIT-on-Demand 的核心,是重走前人的路。 每当你遇到一个AI解决不了的问题,你会像科学家一样——重新定义、反推、追问“为什么”。

这,就是JIT学习的精神:

不逃避未知,而是拥抱未知; 不记忆知识,而是重建知识。

与之相比,传统教育的逻辑是—— “先教知识,再出题训练”, 传统项目式学习的逻辑也是—— “先教知识,再让你完成任务”, 学生在一个被划定好的小范围里寻找“正确解”。 那不是创造,而是复刻。

现实世界却没有“考试范围”。 每一个真实的问题,都是开放的、模糊的、动态变化的。 这正是为什么项目式学习只有遇到JIT,才真正活起来

JIT给了项目式学习新的可能:

  • 它让“项目”不再是任务,而是发现的起点;
  • 它让“学习”不再是积累,而是实时的重组;
  • 它让你在即时的需求中, 重走科学家的路,却能踩在巨人的肩膀上

AI让我们不必像旧时代的科学家那样, 耗尽一生去验证一个假设。 但JIT的价值在于—— 它让我们在短时间内,依然能经历那种创造真理的思维路径

这,才是学习的终极形态: 在无限的信息之上,重新成为探索者。


三种终身能力的即时训练场

传统教育让人“准备好”, JIT教育让人“随时能创造”。 在项目实践中,它自然训练出三种最核心的终身能力:

思维方式 在不断解决问题中,你会形成思考、提问、验证、复盘的心智肌肉。 你不再害怕“不会”,而是学会“如何去会”。

第一性原理 跨学科实践让你学会“看见底层逻辑”—— 从背概念,变成理解规律。 你不再问“是什么”,而是追问“为什么这样运作”。

迁移能力 一个项目中习得的结构思维、沟通技巧和判断方法, 能被自然迁移到其他任务与生活场景中。 知识会过时,但迁移力不会。


不是捷径

JIT-on-Demand 并不是让人“偷懒”的新方法, 它是AI时代人类学习系统的重构

在一个知识瞬息万变的时代, 囤积信息是浪费, 即时创造才能生存。

JIT-on-Demand 模型让人类重新获得学习的主导权: 你不再是“知识的容器”, 而是“意义的创造者”。


先内化语法,再即时生成宇宙

“JIT-on-Demand”模型并不是“万能学习法”。
不适用于纯粹的新手

在“阶段一”(新手期),学习者必须先经历一个“语法内化期”。
这意味着,你需要通过“准传统”的方式——
反复模仿、记忆、操练,去掌握某个领域最核心的语法。

学语言的人,必须知道什么是“ABC”和基本时态;
学编程的人,必须理解什么是“变量”“循环”“函数”;

如果连“循环”这个词都不知道,
你根本无法向AI下达“用循环写一个功能”的指令。
你无法“即时”地学,因为你连“学什么”都无法定义。

因此,“传统教育”的错误,不在于它教语法,
而在于它把语法阶段当作终点——
在学生已经掌握了“语言”之后,
依然让他们停留在“死记硬背”的模式里,
去重复背诵那些早已被AI和数据库掌握的知识地图。

真正高效的学习者,会在“语法”被内化之后,
切换到第二阶段——

用JIT模式,生成属于自己的宇宙。

这个阶段不再是“启蒙”,而是“创造”。

这就是JIT的“启动悖论”:

你必须先“系统学习”一点,
才能“即时学习”一切。

阶段一让你学会“语言”;
阶段二让你用这门语言去创造世界


结构内创新 vs. 结构间创新

传统教育相信:

“只有掌握整个系统,才能突破系统。”

JIT-on-Demand 的哲学是:

“只有不被系统框住,才能重组系统。”

系统学习训练的是结构内创新—— 如何在既有规则中造出更好的桥; JIT学习训练的是结构间创新—— 当桥太慢时,问一句:“为什么不直接飞过去?”

AI时代的学习革命,不是记得更多, 而是思得更快、做得更深、改得更大胆。

未来的学习者,不是系统的使用者, 而是系统的创造者。

教育的遮羞布

我不认为教育应该追求“公平”——
教育从来不公平。
只是传统教育,用“统一的课程、统一的考试、统一的标准”,
制造了一种虚假的平等幻觉。

所谓的“人人平等”,其实是“人人被平均”。
优秀的人被束缚,笨拙的人被忽视。
知识变成了稀释后的安慰剂,
而不再是点燃思维的火。

JIT 不承诺公平。它不迎合所有人。
它是为敢于自己觅食的人准备的。
它相信学习是主动的创造,而非被动的喂养。
如果你需要别人不断地告诉你“该学什么、怎么学”,
那你需要的不是教育,而是养育。

传统教育是“灌输”:
老师像厨师,提前备好菜谱、切好食材,喂给学生。
学生吃得饱,却永远不知道食物从何而来。

JIT 是“狩猎”:
它把人重新放回丛林,让你直面饥饿、恐惧和欲望。
你会被迫动脑、动手、动心,去寻找、判断、创造。
你可能受伤、迷路、失败,但那正是成长的代价。

未来的教育,不会再有“被教育者”——
每个人都将是自己的导师、设计师、实验者。
AI 只是火,把照亮的权力交还给人类。

我相信未来的教育会是精英教育——
但那不再是少数人的特权,而是多数人的选择。

资源足够丰富,每个人都有机会触碰“精英”的方式。
然而,只有那些真正想成为创造者的人,
才会选择这条更艰难、更自由的路。

如果你不想学会狩猎,那没关系,
世界依然会为你准备食物。
但请记住——
当整个世界都开始重新学习狩猎时, 食物将不再被提前准备好。


“教育不应该是牧场,应该是荒原。
那里没有篱笆,只有方向。”

本文仅作为一篇宣言性质的文章,如果你认可我的观点,并且对此感兴趣,你不应该向我询问“具体怎么做”,因为探索的过程才是JIT-on-Demand的精髓所在,哪怕是探索JIT-on-Demand本身也是如此。

内容许可

本文采用 CC BY-SA 4.0 协议,共享时请注明出处并使用相同协议。

查看 CC BY-SA 4.0 详情 →